第一次科研总结
首先流水线记录一下第一次科研的整个过程,并在每一步进行一些小总结:
- 加入科研项目,简单阅读了四五篇论文了解这个项目
- 参与构建了一个数据集
- 从此步开始至倒数第二步都由个人完成[sad]
- 租用远程服务器,上传并处理数据集
- autodl,文件处理
- 因为是租用,又贵又不方便,得蹲点找空档
- 进行论文复现,并将其代码作为框架服务于自己之后的创新
- 主要理解原来框架每个代码和文件之间的逻辑
- 大量阅读论文进行调研,思考可行的改进方案
- 直接搜索相关论文/引用之间找相关论文
- 对提出的改进点逐一编写代码,经过大量debug使得代码可以跑通
- 开始进行实验,根据结果对思路和代码进行调整,循环此步直至提点
- 进行对比实验,消融实验和鲁棒实验
- 撰写论文正文
- latex,overleaf
- 把代码包装成公式,把思路包装成故事(飞舞水论文大法)
- 绘制模型图
- drawio
- 个人感觉蛮体现水准,撰写论文现在有llm加持,但图还得自己画(截止到我写论文的时间,不知道现在ai有没有进化),要充分理解整个模型并形象美观详略得当的展示,既要清晰展示过程又要注意布局和美观
- 绘制其他图,如实验结果的柱状图、雷达图等;构建实验结果的表格
- python绘图;latex制表
- 进行一些可视化展示
- 下载会议模板,对正文、图、表排版,对格式(如标点,空格)和语法拼写等调整
- 根据导师的建议修改论文,循环执行至ddl
- 注册openreview,投稿
整体总结:
- cons
- 本身因为第一次科研只能找了一个比较水的方向和比较一般的组导致:
- 没有队友,要么什么都不会要么跑了,所有都是一个人做,工作量很大
- 没有什么指导,导师在我论文写完之后给了建议,虽然这已经挺好,但是对于第一次科研,之前所有的步骤都得自己摸索
- 没有资源,只能自己租卡,带来诸多麻烦和开销
- 方向很水,个人觉得做起来没什么意义,特别是后期写论文的时候缺乏动力和信心
- 知识上收获很少
- pros
- 工作量大的同时确实基本充分掌握了一篇文章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 小众方向希望可以不那么卷中的概率能大一点